瘫痪的护理简述
人体运动功能受限(过少或消失)称为瘫痪。运动功能的实行是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部分组成。上、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所引起的随便运动功能障碍,分别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。
(一)病因
由感染、脑血管病变、肿瘤、外伤、中毒、脑先天畸型及寄生虫病均可引致。
(二)瘫痪性质
中枢性瘫痪无肌萎缩、肌张力增强、腱反射亢进、病理反射阳性。周围性瘫痪有明显肌萎缩、肌张力衰退、腱反射消失、无病理反射。
(三)病变部位
1.内囊病变表现为一侧上下肢瘫痪,称为偏瘫。
2.一侧脑干病变,是一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,称为交叉瘫。
3.脊髓横贯性损伤表现双下肢瘫痪,称截瘫。颈段脊髓横贯性损伤,是双侧上下肢均瘫痪称四肢瘫。
4.肌肉病变,是单肌或一组肌肉瘫痪,称肌肉性瘫痪。
(四)随着症状
语言障碍、褥疮、大小便失禁、坠积性肺炎、泌尿系感染、便秘、吞咽障碍、窒息、悲观情绪。
(五)瘫痪程度
0级——完全瘫痪
1级——可看到肌肉缩短,但无肢体运动。
2级——肢体能在床上移动,但不可以对抗地心引力,不可以抬起。
3级——肢体可脱离床面,不可以对抗阻力。
4级——可以对抗阻力的运动,但肌力弱。
5级——正常肌力。
(六)护理手段
1.病房安静、整洁、舒适、应有好的服务。
2.家属应给予同情和理解,使病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,支持治疗及功能训练。
3.评估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缺点的程度,向患者提供生活支持,病情稳定后,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取物、洗漱、移动身体等。
4.对卧床患者要维持床褥清洗、干燥,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地方,对突出容易受压部位用气垫或气圈保护;截瘫病人应卧于有活动开孔(放置便器)的木板床,以免腰骶部皮肤被便器磨伤。
5.病室内维持空气流通,并注意保暖,鼓励病人多咳嗽,帮助病人翻身拍背准时吸出气管内不容易咳出的分泌物。进食应该缓慢、预防呛入气管,吞咽困难时用鼻饲。
6.做好口腔护理、预防吸入性肺炎。
7.排尿困难的病人可按摩膀胱以助排尿,练习患者自主解小便。便秘者应添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,天天应按摩腹部,培养定时排便习惯。
8.与家属及病人讨论制定功能训练计划,强调合理、适度、按部就班、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。护士在指导偏瘫病人穿、脱衣服时应先穿患侧,并先脱健侧,应穿宽松开身衣服,必要时可用搭扣。
9.急性期后(约发病1周左右)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及按摩;出现自主运动后,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,辅以被动运动;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量时应准时帮助病人离床行走,逐步训练直到恢复运动功能。当自主运动恢复后,尽快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。